從小就是媒體寵兒,林昭亮以一身精湛琴藝征服全世界,他的迷人酒渦與英俊的外表,收服日本樂壇;後來他加入紐約最大的藝術經紀公司,演奏家的光環打在身上,林昭亮就像是一顆燦爛的鑽石,只能仰望,不能親近。

現在的林昭亮,同樣是媒體寵兒,居酒屋擅長社交,但隨著年歲漸長,他的身段更加柔軟,態度親居酒屋切,偶而還會說說笑話,幽自己一默,鑽石依舊閃耀,但多包覆了一層世間真情,這樣的改變也可能是因為太太何瑞燕跟著回台灣,他顯得更加自得,心無旁鶩。

比起許多小留學生,林昭亮的中文算流利的,林昭亮說,他小時候中文很好,父母親都喜歡中文,他也讓女兒學板橋居酒屋中文,「我十歲就已經用古文念《西遊記》、《水滸傳》跟《三國演義》,唐詩和宋詞也都開始背誦;後來到了澳洲,當時大舅舅俞國基在報社服務,經常把我澳洲旅遊的文章拿去刊登,他還說我中文挺好的,以後可以做音樂評論家。」

別看現在的居酒屋主角十有八九是魚料理,江戶時代的居酒屋作為下等勞工的食堂,其實烤豬雜才是重頭戲。明治之後隨著西洋文化的傳入,日本人漸漸接受了肉食文化,這時候的居酒屋才開始賣起牛肉、烤雞肉串、烤豬肉串。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文獻中曾出現過居酒屋的食物都已經很豐盛了,包括河豚、田樂豆腐、湯豆腐、魚丸湯、鮪魚生魚片、蔥鮪魚等等。你知道嗎?生魚片中的王者鮪魚在江戶時代也算流行,但當時它屬於是比較廉價的魚類,在《匯軌本紀》中就有提到:「鯛魚是獻給諸侯的,鮪魚則是下賤的食物。」日本上層階級基本上是不敢吃重口味的食物,所以蔥與鮪魚成了居酒屋的絕配,當時的居酒屋都流行將鮪魚的邊邊角角剁碎混著蔥一起吃,叫蔥鮪。我自己也超愛吃蔥鮪飯的,偷偷告訴你居酒屋最地道的點餐規則,是先喝酒再進食,當客人坐下來點酒了之後,店家就會送上一份要收費的開胃菜,這不過相當於茶位費的一種形態,落在平均300~500日元之間。開胃菜的日文意思就是帶客人到位子上,以免客人從點菜到正式上菜前得這段時間感覺太漫長。

評論家沒做成,倒成了傳遞音樂的使者,從演奏到教學,林昭亮始終在自己選擇的人生軸線上不曾遠離。即將邁入60歲,林昭亮說他沒有太多壓力,「反而是50歲那年,我想的比較多,但人生很多事情是想不清的,我想說的是,不要把年紀當成界線。」

林昭亮認為,只要想做的事情,一樣可以一直做下去,「我從未有過要退休的感覺或念頭。」

arrow
arrow

    vadinfredr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